春节前夕,“中国名酒销售前三”的广告语,让剑南春陷入争议。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,“铁打的茅五,流水的老三”,虽然白酒行业曾经有“茅五剑”的说法,但洋河、泸州老窖、汾酒等酒企早已在业绩上超越了剑南春。而此次争议,让迟迟未能上市的剑南春再度成为焦点。
剑南春自称“销售前三”遭质疑
“古代皇室的宫廷御酒,现代社会的名酒精英,剑南春,中国名酒销售前三。”春节前夕,国内不少小区的电梯广告中,开始轮播剑南春的这条广告。另有消息称,剑南春这一广告语已经使用多年,且在多个剑南春赞助节目、网络平台及楼宇广告等进行投放。不过,北青报记者并未在电商平台以及该公司官网看到类似宣传语。
但市场对于剑南春这个“第三”的名头却颇有争议。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目前白酒市场上,贵州茅台、五粮液是绝对龙头。茅台预计2021年营收在1090亿元左右;五粮液还未预告业绩,但根据“宜宾发布”1月23日发布的消息称,五粮液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400亿元。
对于第三位的酒企到底是谁,一直没有定论。2020年洋河股份以211亿元的营收位列行业第三,2021年三季度为219亿元,已经创下历史新高。山西汾酒也在2021年三季度收获172亿元营收,全年预计也将突破200亿大关。
剑南春方面在2021年上半年时曾表示,2020年剑南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,整体销售额获得新突破,其中水晶剑年销量突破16000吨,销售额近130亿。
据“四川发布”公布的数据显示:在综合排名前100名中,川酒有三朵金花进入100强榜单,分别是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、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、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,这三家企业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1210.72亿元、607.66亿元、111.81亿元,分别位列四川百强企业的第4、第11、第62位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0年7月8日,绵竹市委机关刊物《今日绵竹》报道称,剑南春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、副总经理蔡发富表示:“剑南春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是,到2025年集团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,力争向300亿元迈进。”
称“销售前三”来自单品销售数据
从数据上看,即使是单论三季度的业绩,剑南春的数据仍旧低于洋河和汾酒两家公司,实在谈不到“第三”的业绩。
对于广告中的“前三”,有接近剑南春的业内人士的解释是,剑南春是以“水晶剑”销量为口径,其位列白酒大单品销售前三。
而剑南春官方客户服务热线的接线人员则称,“中国名酒销售前三”数据来源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20年的统计数据,可以查阅相关数据。
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官方网站上,《2019年中国白酒行业名酒品牌发展现状及趋势》的文章中称,“全国白酒名酒品牌位居前三的为飞天茅台、五粮液、剑南春”。但文字下方的图表明确显示,这个排名并非酒企的销售额,而是各酒企大单品销售额的统计和排名。
有消息称,剑南春的“水晶剑”单品在2021年约有150亿元左右的销售额。剑南春是按照水晶剑的销售额,位列茅台飞天、普五两大单品销售之后。
改制后续问题多实控人涉案导致公司难上市
作为知名白酒品牌中少有的非上市公司,剑南春很少披露财务数据。而作为“茅五剑”的一员,剑南春的确曾在白酒市场占据一席之地,彼时白酒还没有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,茅台一瓶的价格也就二三百元。但是,随着众多区域酒企纷纷上市,“茅五剑”也陆续变成了“茅五泸”“茅五洋”“茅五汾”等等说法。
由于改制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,剑南春近年来也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白酒发展红利期。
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2004年正值酒业的“黄金十年”的开端,时任董事长的乔天明主导了原为纯国资的剑南春改制,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剑南春,以乔天明为首的管理层成立四川同盛投资公司,当时出资控股剑南春集团69.59%股份,乔天明间接持有剑南春26%股权。
2012年后,陆续有员工对剑南春改制的股权问题提起诉讼。2015年1月,有员工在社交平台发布《告剑南春全体员工书》称,2003年公司想方设法强取豪夺员工股东身份权、参与重大决策权、知情权、股份收益权、退出权以及对资产清算权等。
2015年开始,乔天明被相关部门调查。2018年9月12日,“失联”长达三年的剑南春董事长乔天明在四川乐山市受审。乔天明被检察机关起诉的罪名包括行贿罪、私分国有资产罪。该案至今还尚未有宣判结果。随后,剑南春的股权问题一直被搁置。根据企查查显示,目前剑南春的实际控制人仍然是乔天明。
分析
“水晶剑”在次高端市场上有较大占有率
虽然纠纷不断,官司缠身,且上市之路因实控人诉讼至今未决,但剑南春并没有像一些昙花一现的“名酒”品牌,自消费者的视线中消失。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表示,剑南春这些年是“低调壮大”的典型。剑南春作为老牌名酒,其高品质特征、品牌历史价值均得到凸显,它是消费结构升级最大的受益品牌之一。从“水晶剑”的市场零售价看,虽经几次提价,但目前52度“水晶剑”终端零售价仍为400多元,价格相对亲民,参考其他名酒价格也算得上良心价。因此,在次高端市场上,仍旧有较大占有率。(记者张鑫)